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

愛的出發點在於引路


行善的最高境界:不是施捨,而是引路!

小男孩在用草莖將一隻走散的螞蟻
慢慢地引到蟻群中去。
在小男孩的努力下,那隻走散了的螞蟻
終於被小男孩引到了那些螞蟻群中。
見到了同伴,那隻走散了的螞蟻立刻歡快地
和大家碰著觸角,顯得十分親熱和興奮。

「沒禮貌,比沒專業更糟糕」

禮貌,是人際關係的基礎,
讚美,是說話交談的藝術。
說好話,不如先把話說好,
擁有好口才,更能贏得好將來!
禮貌,就是能讓你廣結善緣的開始,
也是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,
卻也是許多老闆抱怨員工不及格的科目。 

*有禮,貴人自動上門!

*不要吝嗇對他人鼓掌!

*多點貼心的感激;少點無理的抱怨。 


資料取自http://www.cmoney.tw/notes/note-detail.aspx?nid=47469

老師無法為 家長的後半輩子負責

有些事,家長得自己教小孩... 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                     家庭的和睦比任何教育都重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  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     家庭的學習氛圍,就抵得上一個多麼優秀的老不要在孩子面抱怨,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,不要在孩子面前抵毀他人,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對老人說三道四,如果那樣,將來的您,也許就會飽受孤獨之苦。


課本以外的,尤其是生活習慣,
做人道理
等等,
家長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

2016年1月6日 星期三

楊照之女在德國學到的生命思考課

要去適應德國社會、文化對我(楊照之女)來說是個挑戰。
一開始會很難過,因為語言的關係,覺得自己很沒存在感,
占下風沒有任何優勢,老師好像不是很在意我是外國人比較辛苦,
沒有人會特地為我慢慢說話。
整個環境氛圍給我的感覺就是,你應該要會、這是你的問題。
一開始我覺得德國人很冷,很沒有人情味。
如果在台灣有個外國學生,大家一定會很親切、很熱心地幫助他。
但現在適應了反而滿喜歡那種哲學。
不是說德國人不樂於助人,而是跟台灣表現的方式很不同。
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個體,每個人都很有自己的型,都對自己有自信、很確定自己是誰,所以很難受別人影響,你必須照顧好你自己、收自己的攤子。
台灣和德國是兩套不同的價值系統。德國人表現尊重的一種方式,如果你沒跟我求救我、就先可憐你,那就是傷害你的自尊。所以德國街上看不到他們去幫老人,
他們覺得每個人都有個人尊嚴,伸手幫助有可能會傷害到別人的自尊。